《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划示方案》已经公示,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436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033平方公里,占市域陆域面积44.5%)。近日,从上海市规土局、环保局等部门获悉,在努力提高环境品质的同时,经营性用地仍将保持适度供给,但在结构上会进行调整。
城市发展设立“三条线”
目前上海生态空间规模不足,陆域生态空间总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约55%,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均公共绿地仅7.1平方米,与国内外同类型大城市相比偏低,而且大气、土壤和水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
据了解,按照根据国家环保部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技术指南》,此次上海规划的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划定的总面积436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033平方公里, 占市域陆域面积44.5%),共包括15类生态空间,分别是自然保护区、饮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山体、重要耕地、重要林地、重要湿地、 重要河道、重要公园、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外环绿带、近郊绿环、近郊生态间隔带、市域生态走廊。一级保护区总面积约118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96平 方公里,约占全市市域面积的1.5%),作为生态保护红线的核心区域,主要为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域。二级保护区总面积3175平方 公里(其中陆域面积2937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陆域面积的43%),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空间,包括重要水、田、林等生态功能区域以及市域生态环廊空间。
城市发展中除了生态保护红线,还有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线。“上海已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线有200多万亩,在前两条线的基础上还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线,今后各区县的建设主要在边界线内落实。”上海市规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调整结构,经营性用地适度供给
据了解,上海将在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采取分类和分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以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严格控制新建建设项目,逐步清退现有不符合生态功能导向的建设用地,并大力推进林地建设、水环境治理等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项目,着力构建全市公园和绿道体系。
上海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目的就是要从源头上进行严格管理,今后还将联合各方力量对违反生态保护红线规定的行为严格执法。“环境保护上要向国际上的大都市靠拢,今后上海才会有更大的吸引力。”
44.5%的陆域面积被划入生态保护区后,是否会影响到各区县的建设发展?对此,上海市规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不意味着不建设。在 一级保护区内除了与生态保护有关的项目外,其余建设一律禁止。在二级保护区内可以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也可以进行一些道路、轨道交通等民生类项目和保障 性项目的建设,而经营性项目的建设用地将主要通过用地结构的调整来实现。
据悉,目前上海工业用地的比重偏大,今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将逐步降低,其中生态红线内大约有150平方公里能耗高、污染大的零星工业用地,这些工业用地将 逐步转变性质,而中心城区内将通过城市更新、旧区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提供建设所需用地。而原先将耕地变为建设用地的做法将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