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以及戏剧化的观演建筑
作者:城市建筑     来源:网络

一、剧场作为建筑文化的独立分支

剧场的原义是戏剧演出的场所,在古典主义时代有时兼做讲堂、会议和宗教仪式之用。我们注意到一个很微妙的现象,即在西方戏剧史中,戏剧一词都用the theatre而不用drama,其意义在于强调戏剧是一种演出过程,与演出的空间和场所紧密相关。在建筑史上,很少见到用建筑名词直接用来指代其中发生的活动内容,剧场即为一个罕见的例子。

19世纪末,西方发生了非现实主义和反文学化的戏剧运动,舞台结构、布景、照明的分工细化,更是加剧了这类戏剧运动的发展,出现风靡一时的综合戏剧,也促进了戏剧学的独立和体系化(Science of Theatre Arts)。根据理论家赫尔曼(Max Herrmann)在1902年的《剧场艺术论》中,作为舞台艺术的戏剧史,清晰地从戏剧文学中独立出来。同样,作为戏剧活动的物质空间载体,剧场建筑的发展也完全能够从现代建筑的整体脉络中独树一帜。剧场的空间设计,成为现代戏剧文化的四大组成要素之一(另外三个是剧本、演员、观众)。

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催生了商业戏剧及其相关的运营机构,根据观众的需求和喜好,现代戏剧也演变出多种类型,广义地看,它包括各种歌剧、舞台剧、话剧、音乐剧等等。现代剧场建筑也出现大剧院、音乐厅、歌剧院等多种同质的细分类型。很快,它们出现了两个共同的敌人:电影院和体育馆。


哥本哈根的丹麦皇家剧场(Lundgaard&Tranberg建筑事务所设计,2009年建成)


挪威国家歌剧院(Snohetta建筑事务所设计,2008建成)

二、现代观演建筑的相互博弈

二战之后,电影和电视的发展对商业戏剧是一场巨大的打击。影视制作的初期拍摄投入很大,但成果可以大量复制拷贝,电影院的空间设计比起剧场也简单地多,省去了舞台装置和大量的设备。与此同时,真刀真枪的戏剧演出成本却不断增加,到了五十年代末,欧美国家中产阶级高雅的剧场消费模式,终于沦为周末一场电影,或者是在家看电视。一些剧场建筑也不得不临时改成电影院或移作他用。

然而,电影和电视有两个致命的弱点,决定了它们不可能取代剧场。其一,电影院是多人聚集在同一空间观看事先录制的节目文本,虽然可以表现宏大场面,但黑灯瞎火的观看方式缺乏现场演出的声貌特质;其二,电视节目固然有现场直播,但只限家中消费,缺乏多人集聚的共鸣。而戏剧、歌剧、音乐剧的演出兼有两者优点,对空间和声学的要求也非常卓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回归剧场去欣赏真实演出应该一种必然的文化趋势。

         再看体育建筑。随着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建筑在特定赛事之后的运营一直是令人头痛的课题。六七十年代起,流行摇滚演唱会、大型晚会演出的兴旺,似乎给体育建筑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体育场馆往往能够容纳上万人,尽管演出的音质、舒适度、内容细腻程度无法与戏剧相比,但却迎合了当代城市生活简单、刺激、娱乐、放纵的另一面。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消费追求。

         对此,剧场的经营者自有对策。一方面,依然有一批高水准的剧本催生出思想深刻、风格高雅的严肃戏剧吸引着一部分固定观众;另一方面,华丽低俗、含有大量裸体场景并配以复杂灯光效果的新现代舞台剧同时也在欧美国家大为流行。此外,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等商业剧场聚集地也开发出更多符合当代审美心理需求的新剧种。从建筑现象学的场所体验意义上说,只有在舞台上真实地演出,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观众与文艺的心灵交汇,也可以让作为事件的演出活动最大限度的得到建筑空间的氛围支持。所以,当代剧场设计和建造依然有宽广的生存空间。

1 [2] [3
理论分析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