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四川民居多依地形、就势而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采用石、砖、木、竹等 多种材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其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式屋顶前坡短、后坡长,多外廊,深出檐,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
民居是四川最古老的建筑,四川民居是由远古的干栏式建筑演变而成。成都十二桥发现的殷商时 期的干栏式建筑,是四川民居的雏形,以后演变为汉代的干栏式建筑,再进一步演变为地龙墙、高勒脚、木地板、四周设通风口的民居(汉代画像砖),到了东汉即 出现了庭园式民居(东汉庭院画像砖)。整个民居分四个院落、前堂、后寝、厨房、望楼,功能分区明确,多为穿斗式、抬梁式结构,有撑拱、斗拱的作法,已体现 出四川传统民居的布局和风格。
四川现存民居,多为清代建造。按功能型制的不同,民居或分为大型庄园、廊院式、连排式、农舍、乡土民居等,其中以江安县夕佳山官宅、阆中古城民居、崇州市杨玉春宅第(宫保府)、峨眉山徐宅等保存较好又具有代表性。
特点
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四川民居极其注意与环境的融合,大多依山临水,后高前低,层层拔高,与四邻环境协调,并用古林修竹、挖池堆石加以点化,使之具有特殊的韵味。如峨眉山徐宅,地处万年寺附近,木结构的灰瓦屋顶,外观朴实并与山野相融。其选址十分讲究,背依群山,面向秀林,虚实结合,错落有致,既是观赏峨眉山风光的好地方,又与峨眉山秀丽多姿的景色十分谐调。
2、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而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一种自由灵活的平面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利用曲轴、副轴,使建筑随地形蜿蜒多变,曲折迭进,宜左宜右,忽上忽下,充满自然情趣。空间大、中、小结合,层次丰富,有小中见大的效果。在封闭的院落中设敞厅、望楼,取得开敞而外实内虚的效果。室内外空间交融,善于利用室外空间,将建筑空间结合环境自由延伸,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映增辉。
3、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四川民居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建筑文化,这种文化与历史、人文等因素息息相 关,不但表达了民居主人的文化品位、社会地位,同时也包涵着人们的祈求和愿望,以及在满足居住功能之外的某种追求。民居中的门楼的装饰、窗格的变化及围护 结构的美化等,最能体现这种文化内涵。民居建筑中,在使用多功能的天井、檐廊和巧妙设置的望楼、碉楼等方面有独到的处理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堪称四川民居一绝。
风格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数个等高线。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加上屋檐一般不高,绿影婆娑,润泽可悦,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重庆及川东山区的民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吊脚楼伸出很大,有的层层出挑,气魄宏大,雄伟异常。
四川民居里的人们没有正统的建筑概念,不讲什么“堂屋”。“厢房”等,随坡就坎,随曲就折。由于功能上要满足生活的要求,所以房屋主间布置 自由,利用率根高,内部关系十分紧凑。室内往往有几个等高线,这闲比那间主高出三尺,那间上去又是合楼,上上下下,极富变化。 从外面看是裸露的竹竽或木棒支撑的小木箱,危若垒卵,使人不寒而栗。而居民却能在里面怡然自乐。
在这里,你的空间观念会改变。一张小床,高度只能坐起,而不能在床上站立。空间不大,但个人的私密感和庇护感却很强。室内光线虽不好,但临窗设一小桌,读书十分幽静,累了向外俯视。
近处是一片房顶,上面挂著五颜六色的衣服;远处是烟雾蒙蒙的江面肩来低沉的气笛声。这样的美景在其他城市的高层建筑上是领悟不到的。这种随便意识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形成建筑风格的千变万化。这里的人们没有愚公移山的气魄,却依附于自然,对自然撒娇,体现出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亲和而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