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发展定位
功能定位——将东方工业园建成以外向型制造加工业为主,并有进出口贸易、资源开发、保税仓库、物流运输、仓储分拨、商品展示等功能,逐步形成集工业、商业、商务、居住、娱乐等多行业、多功能发展的工商贸综合功能区。产业定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综合经济区域,集聚冶金、建材、机电、加工、商贸、
物流运输等各产业,形成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商品展示和行政服务等功能配套区。
2.3 规划理念
2.3.1 “轴线引导”的结构理念
规划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并围绕绿化轴线轴向延伸,通过轴线引导发展,各类居住与工业建筑成带型环绕周边,根据开发时序不断发展。轴线不仅可以打造更好的入口景观与标志景观,而且可以成为整个工业园的发展走廊与依托。
2.3.2 “组团生长”的发展理念
根据产业关联的结论,规划将不同生产部门组团式安排在服务配套设施周边,同时各类部门在分期建设中都有涉及,保证了生产部门的相对集中和分期建设的综合要求。
2.3.3 “生态建设”的设计理念
为营造高水平高标准的工业生产园区,规划注重生态系统建设,组织园区绿轴,并在入口轴线上安排休闲景观公园,作为园区“绿心”,改善园区整体环境,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同时在绿化集中处安排标志性雕塑与广场,增加艺术气息与休闲空间。同时,规划确定了较低强度的开发与公共服务配套体系的完善,进行道路绿化设计要求,体现“生态园区”。
2.3.4 “系统组织”的功能理念
借助于产业关联与布局模式分析,规划将各功能区域有机组织,形成完整的系统。各产业组团由环形货运通道串联,在生活服务区内组织生活街道与步行区域,实现“交通安宁”。道路、绿化与生活、服务、生产等各功能系统完整联系,方便生活与生产。
3 产业分布模式
3.1 产业关联度研究
规划区域内工业企业的产业门类较多,为了充分体现产业协作性优势,有必要对园中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工业企业按照其门类特点进行集中布置。布置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1.1 资源利用的需要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对于工业园中产业链紧密的工业企业应以集中布置,便于物资运输。上下游企业的链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下游企业利用或者消解上游企业的副产品、废弃物以及余能,形成生态工业链;另一种是上游企业的主产品作为下游企业的主要原料,形成产品链。与此对应,一般综合性的产业园区可形成的产业链类型要包括:
3.1.2 环境保护的需要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对工业园中重点排污企业也应就近布局,利于集中进行污水处理。一般而言,冶金、建材、化工、塑料、皮革以及印染等需进行重点环保治理的产业门类应就近集中布局,且与居住区应形成一定的空间隔离,轻加工等小型低污染门类可分布在居住区附近。
3.2 小结——产业分布模式
规划工业园内包括多个工业生产部门,同时还配有行政管理、商贸服务与产品展示等配套服务功能。依据产业关联度分析,生产功能以半环状围绕服务功能,其中具有对外性质的展示与行政等尽量靠近外围,商贸与市政服务向内延伸;生产区域根据产业部门与产业链关系形成组团式分布,依据污染度的不同,冶金类靠近边缘区域,轻工类接近生活区域,其间以纺织类过渡(图2)。
图2:产业分布模式图
东方工业园生产门类主要为冶金、机电与建材三大类,并安排有部分其他加工业。根据产业分布模式分析,服务类与居住应集中布置,其他加工类在其周边布局,冶金类应在边缘区域,且在生活区的下风向,建材区作为过渡区域。
4 用地布局模式
4.1 经验与启示
4.1.1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规划
区域位置: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的中新合作区位于城市东部,东至唯胜路、南临吴淞江—斜塘河—老机场路、北至娄江、西界苏嘉杭高速公路,面积约75 平方公里,其中扣除水面之后的用地约为61.8 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在首期中心商贸区内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使之逐步承担起苏州CBD 的功能;继续强化电子及通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培育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园区良好的区位条件发展出口加工业和物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