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交通系统”版块中,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交通项目主任刘岱宗先生从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再生、再发展角度共享其研究成果。致力于带领中荷两国在建筑、城市化、交通工程、区域规划和经济等领域的专家通力合作,促进各方的战略能力支持的荷兰政府基础设施高级专家Ton Venhoeven发表了“ 面向2050:交通涅槃,城市再生”主题演讲。另一位重要专家,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斯堪尼亚中国战略中心执行董事兼任中国瑞典商会主席Harborn Mats(何墨池)先生一直倡导推进替代能源在公共交通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将“质量”视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石。他认为,追求顶尖的质量,创新就会如影随形。本次,他为论坛带来了“有机生长的公共交通”的精彩演讲。三位嘉宾的发言都指向,通过将绿色移动与可持续的城市化原则以及公共生活有机融合,在公共交通的节点规划城市发展,并鼓励更多市民步行和骑车,从而提高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经济发展并改善环境质量。
从左到右依次是: 刘岱宗、Ton Venhoeven、Harborn Mats
本次论坛对城市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并不仅限于城市的物理空间,更将视角延伸至数字化对城市的影响。我们意识到,网络时代已经在重写我们的城市,在不可撤销的变化中,我们需要寻求真正意义的改变。在“数字化突变”这一版块,两个主题“数字经济重塑城市”和“共享时代到来”到个体发言和圆桌讨论充满思辨,激动人心,成为本次论坛的最大亮点。
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Nesta)首席执行官Geoff Mulgan的“创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演讲带我们从新一代信息技术进入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继而由北京大学移动政务实验室主任宋刚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信息中心副主任茅明睿的对话带我们通向创新2.0时代的群众路线。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业委员会委员,清华大数据产业联合会发起人陈雪涛以“未来基于大数据之城市复兴”的演讲,进一步探索大数据和可穿戴设备如何把人和城市连接得更加紧密,不仅使人在解放双手的同时获得更多信息,而且也使感知的多种维度作用于周围环境,重要的是,利用大数据可以使人与环境之间彼此互相反馈,籍此量化为可改善的条件。作为可穿戴的载体本身,人自成交互,即了解自身,把不重视的信息量化为可感知,达到提前预警等作用。可穿戴设备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智能硬件的发展,如无人机对灾难预警、城市的交通救援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穿戴设备在增强体验感之外,重要的是信息采集与反馈,小到对个人的管理,大到对城市的监测与反馈。
左1 Michael Badics 右1宋刚
中间对话(从左到右):宋刚 北京大学移动政务实验室主任;
Michael Badics 奥地利 Ars Electronica 电子艺术中心解决方案部高级总监 ;
付志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服务设计研究所所长
张楠 副教授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
刘洋 主持人
左2陈雪涛 右2茅明睿
“共享经济到来”部分的主题演讲和讨论更加别开生面。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以”优化城市出行与共享经济“为主题,展现滴滴顺风车的创新举措,不仅重构出行成本,更以互助型经济为基础,利用大数据进行路线匹配加需求匹配,创造全新且性感的移动化公共社交场景,加强出行效率,构建全新社交生态。以体能为驱动的城市出行代表——90后创业者——轻客(自行车)首席设计师刘一鸣进一步阐述了“智行城市”的愿景。
以当代艺术策展人梁克刚发起的关于“增强个体使用城市智慧,创造城市空间积极改变“的延伸讨论,汇聚轻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商务官刘文宁、新派公寓创始人及赛富不动产基金合伙人王戈宏、 上海市城市规划院智慧慢行实验室创始人郑迪,和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围绕动态城市与人的联结、创造新的城市体验且通过多样性激发个体智慧,以及虚拟连接的可能性和日常性如何通过共享方式被激活能量等展开烧脑、幽默且激荡性的对话
左1 黄洁莉 左2刘一鸣 右1梁克刚 右2王戈宏 右3郑迪 右4刘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