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综合医院设计研究
作者:CCDI-高枫     来源:网络

模块化的诊室单元从其平面布置来说,一般采用标准化诊室单元,病人和医生有单独的通道,在外围形成一个内庭院,有较好的内外环境,从节能角度来看模块化诊室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具有很大优越性。对于1000床左右的超大型医院其科室功能有可能会在若干年中调整,医技设备也有可能会逐步增加,采用模块化诊室可以统一柱网,在科室改造的同时,不影响其他单元的正常业务,便于封闭式管理。保证防疫安全,体系统一,结构管线建设成本低。为施工带来很大的便利性。当然模块化诊室的不足在于,模块成组布置的话对于稍显紧张的医疗用地来说会增加建筑密度。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网格形模式+医疗街串联门诊,医技,病房模块在用地面积较为充足的情况下是切实可行,并且卓有成效的布局手法,可以做为1000床左右超大型医院主要体系之一

网格形模式+医疗街串联门诊,医技,病房模块在敔山湾医院设计方案中运用

敔山湾医院作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核定床位数最终确定为1000床,总建筑面积约140000m2,充分体现了网格形医院的特点,

整个院区位于耙齿山西侧,北临芙蓉路,东接环山道,用地限制相对较少,适合网格形医院的布置,院区内部的主导人流,车流交通呈南北向分布。人流从南部环山路上的主入口进入。从方便就医,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及与强化各个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入手,各出入口的布置如下:

    院区主入口位于环山路上。中央设置人车分流的主入口。结合交通管理,既可减少相互干扰,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又利于通过入口广场创造开放的医院主入口景观。院区主入口可以通过门急诊人流和特需就诊人流,40米进深的开放性广场可以满足日门急诊总量5000人次的要求。院区次入口位于环山路西端,离主入口70米。次入口可以供住院探访人流,医护后勤办公人员进入。


医疗体系则充分贯穿了网格形高效集约的布局模式,以主轴贯穿门急诊医技,住院,管理办公和后勤功能单元,保持适当比例相对独立分布,同时通过贯通医院的医院街和连廊聚合在一起,使各功能单元都具有足够的人流,物流交换界面和通畅的彼此联系通道,避免了把不同功能单元集成在一个大型综合体建筑中所带来的流线混乱。 

门急诊病人,住院病人和特需病人空间分离,分区明确。网格形模式中的。如总体规划中西南向开敞的周边界面朝向天然河道的自然景观,各单体建筑共享中心亲水休闲广场:北部的高层可以屏蔽北向快速路的噪声污染与冬季寒风,围合式布局含纳景观广场,天然河道,背景山体所具备的优良的风,光,水,气等优质资源。

门诊基本采用模块化诊室布置,以中心医疗街串联,较好的解决了通风采光的问题。

以上介绍了1000床左右的医院模式,就2000床以上更大规模的超大型医院而言,以网格形模式的做法只能解决人流,物流交叉等问题,而单一的网格形门诊流程暴露出诸如挂号-就诊-检查环节形成人流高峰,大量患者聚集,容易形成交通瓶颈,辅助检查繁琐,病人来往于门诊和医技检查路线变长等弊端。

以专病模式代替门诊模式,每个医疗中心都有各自相对应的门诊医技和住院单元,集中了医疗资源,提高了医疗效率,降低了交叉感染率,减少了病人往返路线,形成院中院。改专家门诊为专病门诊,医疗中心所形成的院中院模式,以解决大型现代医院人流车流 物流管理复杂为目的,使门诊医技服务的流线模式,逐渐由大门诊医技向医疗中心模式发展,改专家门诊为专病门诊。

其次,医院建筑的生命周期在于其建筑功能模块和组织方式能否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的使用要求。对优势专科显著的超大型医院可以量身定制适合其大综合,大专科的医疗中心模式,采用标准单元模块,既能适合诊室单元,又可以适合医技单元等各种单元模块,并能及时的更新以适应新的使用要求,增加建筑的生命周期,医疗中心模式结合模块化的布局方式,整个院区建筑各项规格统一,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可以进行同步施工,缩短了施工周期。

医疗中心模式目前国内建成的实例还不多,其建设模式对医院管理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医院财力,管理流程,医务人员的配置等问题,其布局特点还需在实际运营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12 [3
理论研究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