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湿地公园设计的多层面剖析
作者:广东中建设计院     来源:

3)        材料选用——回收材料和可再生材料的综合运用

建筑物大量使用回收材料和可再生材料。访客中心和湿地探索中心主要以清水混凝土建成,赋予其粗糙、质朴的独有触感。混凝土中有75%的体量是从其它建筑物拆卸回收的骨料,作为部分水泥的替代品。建造过程中,总共有15,300吨再造骨料或填石用于硬质填料和底层物料,另外有5,600吨循环再造粗骨料用于结构混凝土中。除了回收骨料,访客中心售票处南面的一道砖墙是利用村屋拆除后回收的青砖砌筑而成;从码头拆卸出的旧防护木板也被再次利用,并使用从流浮山拾得的蚝壳建造蚝壳墙。此外,来自可持续林区的可再生木材被广泛应用在观鸟屋外墙、遮光屏障、挡墙和百叶中(图1- 5)。


3.      设计手法层面

设计单位香港建筑署强调该项目的建设是为了保护雀鸟以及推进人类的保护意识。因此建筑设计的主旨是让鸟类感觉不到建筑的存在,将建筑的结构隐藏在草坪屋顶下,从入口广场看,仿佛前面升起一座绿色的山丘。。屋面覆盖和周边湿地品种一致的草坪和灌木,游客可以沿着7条从入口广场延伸到屋面的步道,拾级而上(1-6)。屋顶为游客提供一处游憩和登高观景的好地方,同时又能令建筑物在外观上更能融入大自然之中,使1万平方米的建筑大部分隐于湿地公园内(图1-7)。同时,草坪屋面可以阻隔室外热能,使整体热传导总值非常低,减低室内能耗。香港湿地公园访客中心是肩负着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功能的建筑物,建筑可以起引导游览者的作用。 



4.      设计流程层面

在整个香港湿地公园建筑设计过程中在设计流程层面的共生主要体现在多方综合协同上。湿地公园是一个政府工程,多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部门直接参与,以及许多专业机构和人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别为该项目成立了专责小组,监督项目在不破坏场地保护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业主方是渔农自然护理署,建筑设计方为香港建筑署。以下是主要参与部门以及它们各自的工作负责内容:香港旅游局:进行《国际湿地公园及访客中心可行性研究》,提出湿地公园建设目的和公园定位等;建筑署: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目标进行公园布局、建筑形式、景观和栖息地的创造、建筑配套安装和材料的选择。由于项目将环境问题放在首位,因此建筑署选择资深景观设计师作为专责小组代表;渔农自然护理署:聘请了Met Studio设计公司和英国野生鸟类与湿地基金会对该项目制定战略性管理规划,制定设计目标和导则,并负责公园日后管理和维护保养;旅游事务署:负责项目的自然保护、环境教育以及促进生态旅游的工作;拓展署:负责整个水系统水质维护,包括芦苇过滤床和潮间带泥滩、淡水沼泽和湖泊在内的人造湿地;建设服务署:负责协助设计和施工。展览设计顾问公司:负责建筑内部展览装置设计。建筑署从一开始与上述其他部门的紧密合作,对于协调生态保护和每年预计超过54万游客的活动干扰,是十分重要的。湿地公园建成后的成果证明这样的协同合作    

总而言之,香港湿地公园设计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有:1、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规划目标的成果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定位。2、重视生态教育和无障碍功能的访客中心知识科普和协助服务系统在满足了旅游活动生态、互动和自主的发展趋势的同时,有利于加强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协调旅游活动与栖息生境的冲突是建筑选址布局的首要原则。4、建筑通过造型设计和色彩控制,减少建筑存在本身和旅游活动对鸟类的干扰,并有利于旅游者在室内进行观察。5、利用地热制冷、太阳能供电和雨水收集使用,将建筑能耗降低,并减少建筑对周围外环境的负面影响。6、多种回收材料和可再生软木的使用,体现建筑师对材料生命周期的重视。7、访客中心覆盖植被的屋顶与周边植被完全相容,有利于融合自然环境和建筑隔热,降低建筑能耗,并可作为游客登高观景和休憩的场所。8、负责建筑设计的建筑署和香港旅游局、渔农自然护理署、旅游事务署、拓展署、建设服务署、展览设计顾问公司紧密合作,将建设对生态的干扰降低,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旅游活动开展,使建筑设计工作具有很好的成效。

上述做法是湿地公园建筑与旅游、环境取得共生关系的成功经验总结,然而依然存在以下几点可以进一步提升项目的共生程度:1、建筑设施规模没有以湿地环境的旅游生态容量为限值去验证,而是以市场分析报告中的预计客流量作为访客中心的接待量来确定规模。2、湿地公园中现时已分布了一些雀鸟巢箱,提供类似树洞的繁殖空间,还分布了多个内部四层式设计的蝙蝠巢箱。建议可以在一些建筑上设计栖息空间,利于吸引一些本身习惯喜好栖息于人类建筑的生物。3、建筑形态和材料使用上虽然有木百叶这一元素贯穿在每个建筑中,包括访客中心、湿地探索中心、公共洗手间、观鸟屋等,与浮桥、木平台等景观元素统一,但整体形象特色不够突出。4、多种可再生资源利用成果和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没有得到展示,建议与建筑造型一体化考虑。

[1] [23 
景观分析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