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当代景观现代性的探讨
作者:孔祥伟     来源:景观设计

生态与可持续设计理念

        生态与可持续作为主宰当代思维的重要理论与方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名词,但又有着不同的概念。
        生态学是一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科学。生态学一词出现在1866年,然而这一思想则形成它有名字之前。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源于美国7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生态学所描绘的是一个相互依存以及有着错综复杂联系的世界。它提出了一种新的道德观:人类是其周围世界的一部分,既不优于其它物种,也不能不受大自然的制约。
        反映在设计学科上,麦克哈格提出了“设计遵从自然”理论,将生态学的观点与设计相结合。强调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并建立了千层饼模式来解决现实问题。“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继麦克哈格“自然设计”之后又一次重要飞跃,在解决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中提供了积极应对方案。
        不仅仅是景观生态规划,景观场所营建也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将景观营建理解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护自然资本。维持自然系统的完整,将景观场所对自然的入侵减至最低,建立区域生态空间,静观元素如植物与水的设计遵循生态学原理,并作为生态系统来看待。
        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产生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一种应用方法来处理环境、健康和发展之间的三角关系。使用可持续这个词的最早文件之一是由欧盟政府首脑于1988年签署的《环境宣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
        这一理念对设计学迅速产生影响,成为了20世纪建筑及景观设计学的研究重心。可持续发展对对景观场所的营建,能源和污染的压力将彻底改变人们对景观的态度和空间使用习惯,于是改变目前景观的形态与营造方式。       

         首先表现在设计的组织过程上: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一种设计方法,它迫使景观设计师和业主重新考虑景观使用的合理性以及组织方法,即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从设计开始就可能是不同于其他景观。
        谨慎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首先体现在再生材料的运用,在选取材料时,选择那些能重复种植的、重复生产的材料,而不是从地球上越开采越少的资源,或直接从再生的、再利用的替代材料中获取材料。其次是尽量延长材料的生命周期,加大对材料的保护,以在既定的范围内减少材料需求的总量。最后,必须建立这样的系统,使失去功效的材料能够简单的被分离、拆除,而不至于影响到其他尚能发挥功效的材料的继续使用; 
  雨水收集与污水处理:将雨水收集与污水处理和景观营建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景观元素遵循生态学原理来设计。
        减法的设计:设计中的减法设计符合可持续理念,减去不必要的部分,甚至仅剩下我们与客观世界的伦理关系的核心内容。 
        伦理义务与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景观设计师所负有的伦理义务和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求设计师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景观设计师的义务是把景观、建筑与基础设施放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宏大的由所有的人造事物与自然事物所组成的系统中

去考虑问题,这也是现代景观意识的体现,这一意识将超越设计与社会责任相互排斥的偏见。使景观设计师改变把奢华景观等同于某个利益团体或甲方的经济承受能力的肤浅意识,不再将设计行为简单的定义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层面上。美国倡导可持续发展的领袖人物威廉。麦当诺说:“设计中做出的关乎人类、自然的生存以及他们共存的权利的决定,要为这些决定带来的后果负责。”

伦理化美学

        如同现代主义运动形成了理性美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美学概念又一次发生了改变,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伦理化美学。这是当代设计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首先,美来自于内而不是外。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深刻的探寻创立了某一事物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美学联系的深层内部结构,再利用我们的发现,利用这种美学去赋予事物以形式。这种美学是以对我们景观内外的所有事务的全体性责任为基础的,这种深层内部结构无论是在景观设计学还是在建筑学中,都是当代实践所探索的对象。这一美学并不排斥形式美学或理性美学,而在于先决因素的改变,超越了“形式追随功能”或“形式追随文化”这一范畴,把设计行为与社会和自然行为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把这一联系的结果作为美的先决因素,然后再赋予设计中的物质因素以形式。这一美学的产生过程也是可持续设计的组织过程。
        把生态的美看作是一种美学现象:把完整的生态系统,及生态过程看成是一种美学现象,把植物自然生长的状态和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消长看作是一种美学过程,将其作为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基础,将自然的美理解为一种基于人类生存的美。人类对湿地的态度变化,很好得说明了这一点,曾经危险的湿地在今天被认为识自然界最美丽的地方之一。“野草之美”也是伦理化美学的体现,但可以与形式美和理性美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某种程度上惊人的美。

         把资源再生的过程看成一种美学对象:每一个自然系统都拥有其自身的循环,这一循环过程对自然系统自身的组成元素进行过虑、净化与纯化,再将其结果返回到系统中以开始下一个过滤与再生的循环。如同在自然中的事物中一样,自然系统与水、能量等的循环过程在人工的世界中也是贯穿存在的。伦理化美学的目的在于从实质上塑造这种存在于历史之中的,与自然资源的全体性关系,并把资源再生的过程看成一种美学的对象。

         伦理化美学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理性美学的价值,特别是极简主义美学的最少介入理念。 
        中国目前的景观危机可以理解成为一场审美危机,长期的把审美作为取决设计优劣的标准,导致了中国景观现代性的缺失,只有把审美过渡到伦理化美学的层面上,才能真正改变人们的意识,促进中国景观向现代性的转变,这是一个积极的逆向过程。

结语与展望

        中国景观设计还需经历一个很长的实践过程才能进入普遍意义上的现代化,这一过程将会在民族与国际语境的碰撞中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应该看到,中国当代部分景观基于理性的实践已经走到国际景观的前沿,与当前普遍意义上的景观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与不平衡的状态,但就是这种不平衡激发了更多现代意义上的景观作品的出现。当代景观需要超越民族文化的视野,才能与国际的先进思潮和理论进行对话,在一个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时代,中国景观设计不应沉默。


参考文献: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004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逝世两周年》,引自《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
唐军、杜顺宝《拓展与流变—美国景观设计学发展的回顾与发展》,引自《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
巴里。康芒纳,候文蕙译《封闭的循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00
赛尔日。莫斯科维奇,庄晨燕,邱寅晨译《还自然之魅》,三联书店出版,2005
Henryk Skolimowski,《在建筑学和设计过程中的合理性问题》,引自《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柯布西耶,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朱剑飞《现代化:在历史大关系中寻找张永和及非常建筑》,《建筑师》,2004年第二期,(总第108期)
史建《超城市化语境中的“非常十年”》,《建筑师》,2004年第二期,(总第108期)
Steve Kieran, James Timberlake《走向伦理化的美学》,世界建筑2005年第四期,(总第178期)

[12 
设计探讨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