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城市规划体制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方向
作者:汤敏     来源:网络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传统城市规划的主导学科严重滞后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于城市建筑与工程建设时期,主导城市规划格局的科学主要来源于建筑学和市政交通等工程学科,客观地讲,以工科为主导的城市规划曾有效地推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张。但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到以环境保护和社会建设为主导的时期,以建设工程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将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甚至造成城市的重大失误。

而这一现象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体制下并没有得到缓解,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例,现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理事,90%左右来自工科,并且几乎具有同样的教育背景,这对于一个需要多学科融合的行业,这种制度设计的伤害无疑是致命的。试想一个没有环保,旅游,景观发声的城市规划体系,能做出好的规划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今年向城市规划年会提出了以“景观与环境在城市规划层面制度保障”为题的分会论坛,却遭到了年会无理由拒绝,并在再三索要理由之后不做任何答复,体现出了拒绝改变和傲慢的秉性,这也坚定了我之后一系列的文章声讨。当不能主动开放适应新的发展,只能采取的方式是以声讨和炮火,逼迫直至开放转型。

第二个问题:传统城市规划学科进入到了创新乏力和难以自我革新的困境

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社会问题,城市规划学科并未在学科体制和思想方法上做出积极响应,造成社会对城市规划学科的质疑和诟病。城市规划学科作为关系城市综合发展至关重要的学科,在新媒体时代的思想和舆论贡献微乎其微。从微博和微信的专业人群和公共平台来看,城建科学中以思想理论著称的规划龙头,居然也远低于建筑、景观、旅游等下位学科。

在城市急剧变革的今天,城市规划作为龙头学科,在对社会的积极引导方面成果甚微,这也正是社会质疑和诟病城市规划行业的主要原因所在。而传统城市规划学科将自身定位为“匠”的格局,其知识结构和社会使命不足以承担起现有城市所赋予的综合要求,传统城市规划学科在面对新的挑战之时常常体现出“技术匠人”的直觉抗拒,导致了这门学科在当下的自我革新能力弱小,学科内外矛盾重重。

第三个问题:传统城市规划行业的所有制构成单一,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传统城市规划学科乃至行业相对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学科上,具有比较明显的“老八校”的工科隔绝意识,从行业上讲,传统规划行业多以政府事业单位规划院的形式存在。这对学科知识跨界融合形成了障碍,在行业生态上,不利于以市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阻碍了竞争和公平。

同时所有制结构单一,配合上行政资质审批制度,更加剧了行业固化和腐败。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地城市规划甲级院的调查,高校和事业单位成为甲级设计院的主要阵地,这说明行政权力加固行业垄断和所有制固化,并未全面推进市场主体。这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拥有了甲级资质的体制内院所,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资质挂靠。资质挂靠无疑是规划行业科学和良知的泯灭,是最大的蒙羞。

第四个问题:传统城市规划体制监管不利,导致无法有效对城市问题作出及时的响应

尽管《城乡规划法》和“两证一书”的规划管理体制,但乏力的《城乡规划法》几乎无法约束城市快速扩张中的土地浪费和环境破坏,也无法约束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在规划编制时,对公共和环境利益的考量。这致使城市从规划编制到建设实施都无法有效地引导正确的方向与监管,使得城市建设进入一片无序和蛮荒的状态。

近年来,伴随着一系列规划行政官员的落马,也说明了规划法制体系的设计不能有效地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使得整个行业陷入史无前例的危机。从规划体系培养出一批凌驾于科学和公众的规划官员,规划体制理应开展沉重的反思。

第五个问题:城市规划公共平台建设滞后,几乎不能促进公共参与和行业成长

城市规划学科是一个多元参与的平台,公共参与一直是城市规划学科最为重要的机制建设,但在城市规划学科成立至今近60年,仍旧未能形成公共参与的雏形,这一点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本身的公信力,使之成为权利和资本随意摆动的姑娘,才有了“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规划失效窘境,让众多规划人因此蒙羞

另外一个公共平台的建设是城市规划人自身的学习交流平台,规划是一个跨学科,与时俱进的行业,城市规划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公益交流平台保证知识的传播,才能做出优秀的作品。而城市规划学科经过60年的发展,民间的交流平台几乎为零,青年设计师们在通往未来的路上,几乎全线暗淡不见曙光。一个缺乏成长和交流的行业,使从业者极度迷茫与失落,这也正是中国城建系统中培养不出世界级的大师和世界级的作品,在于行业未能主动建设这样的平台土壤进行孵化。

第六个问题:城市规划体制脱离群众,无形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两大社会矛盾是因土地和住房形成的社会割裂,这两个矛盾紧紧地与城市规划相关。在传统城市规划体系中,既不能有效开展事前公共参与,同时也不能保证事后法制追责,这就导致了规划行政机构乃至规划编制人员肆无忌惮脱离群众,无视人民群众利益。

规划学科作为面向全社会的知识体系,需要走向公众,开展公众规划启蒙,通过公众对规划的认知,来推进公共参与和规划体制成熟。可是在城市规划成立至今的60年里,城市规划学科的专家学者鲜有走进公众,开展规划普及教育,让公众学会认识规划,拿起科学的武器捍卫权益。这也变相地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第七个问题:传统规划行业固守利益,阻碍学科发展

在我向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提出以“景观与环境在规划层面的制度保障”为题,举办分论坛,善意加快规划学科主动转型,却惨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无理由拒绝,多次交涉仍旧耍大牌不予理睬,无理由拒绝作为共同构建城市规划的正当且迫切的提议,这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愚蠢和反动。同时并通过一系列私下动作企图排挤、孤立提案人,这不应该是一个口口声声提“多元融合”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该有的态度。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以景观、旅游等多个学科提出的有效建议,被中国城市规划无视甚至打压,相关提案人也因此屡受排挤。这才致使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世界级大师对现有规划界的抗议。不得不说,这样的城市规划体系不仅在知识体系,制度建设上已然落后,更落后的在于其封闭和狭隘的心胸。

二、主要的改革方向

第一个改革:将中国城市规划体系应纳入环保部和民政部管辖,弱化其住房和城乡建设职能

曾经的城市规划实质是建筑和市政的城市规划,这样的城市规划导致了大量的建设过剩、环境破坏和社会矛盾。而今的城市规划更多需要在环境建设和社会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这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思维下,是难以满足最迫切的城市环境与社会诉求。

进入到环保与民政管辖的城市规划体系,将改变其学科内涵,走向环境、社会与工程建设并重协调的轨道,这将是城市规划学科成熟与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 [2
规划理论分析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