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吊脚楼
作者:地产设计网-DCSJW(整理)     来源:百科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建筑构架

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湘西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湘西吊脚楼极为常见。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毒蛇的侵害,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

不同地方的湘西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总的看来,湘西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所以湘西吊脚楼也可以说是一种半干栏式建筑。

依山的吊角楼, 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 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2骑、54骑,大户人家则7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 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湘西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湘西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 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十 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1 [2
传统居民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