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车共行道路研究
作者:龚薇     来源:万达规划院文旅分院管理所


警示标


交通安宁化最终成果

3. “人车共存道路”

受荷兰“生活花园”和德国“交通安宁化”理论的影响,1980年,日本大阪市阿倍野区长池町,实现了日本最早的人车共存道路。这条人车共存道路完成的同时,被命名为社区道路,成为日本特定交通安全设施等整治事业的一项。在社区道路完成之前,道路没有人行道,只有双向通行的道路,但是通常车辆都会违规长时间的停放在道路两侧,并且大部分车辆通常无视限速30km/小时的规定,几乎都是超速行驶。为解决这种状况,政府采纳了人车共存措施,以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环境为目的,进而建立理想的城镇、街道的观念。社区道路的最大特征是,汽车无法高速行驶。像长池町的社区道路,利用锯齿状的车道使车辆不得不蛇行,车道的宽度只有3m,采用物理和视觉方面的抑制速度的效果。后来,这类控制速度的手法,应用的非常频繁。此外,为抑制速度而设置的构造,带来了专属行人与非机动车的气氛。

人车共存道路之所以能够广为日本地区接受,也是因为传统上习惯把道路当做一部分的生活空间使用;再者要求道路不再只是车辆的通路,而能成为广场、公共空间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反省以往一味重视规划道路越长越好,尤其是整齐划一的区域结构,进而认知环境有个性的重要性,也是一大原动力。人车共存这一有效并且可实施性高的方法,是这个观念迅速普及的原因。

人车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进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可以这样理解:区域内的人车矛盾是在发展中得以平衡的。当机动车(以私人汽车为主)未达到某一规模,对人的干扰便不足以成为问题;当机动车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人车分行”就不可避免;而当机动车规模过度后,物极必反,探讨新的“人车混行”成为问题的新的解决方向。这也正是发达国家车行与人行关系相互磨合走过的漫长历程。


中心街道人车混行道路设计概念图

[1] [2] [34 
设计咨询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