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报道
万科中心: 水平线上的“低碳”宣言
方案设计:Steven Holl Architects、 CCDI 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Steven Holl Architects(场地/建筑方案/室内设计)、

          CCDI 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结构/机电设计)

设计时间:2006-2009

建成时间:2009年11月

项目地址: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内环路南侧

用地面积:617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13000平方米

建筑高度:35米

 主要建筑师名单:

Steven Holl Architects:Steven Holl、李虎、Garrick Ambrose、董功、Rodolfo Dias

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王海、陈蕴、杨铭杰、赵小芳、刘源、吕治国

在深圳的万科总部大楼中,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将他一贯的场所实践与绿色建筑结合在了一起。设计概念在最初被解释为“漂浮的地平线”,建筑师将总部办公、酒店、SOHO、国际会议中心等多个功能体以水平几何形态连接在一起,并将整个建筑抬起——有如海平面升起,将基地最大程度地还原给自然。这些概念可以追溯于霍尔《视差》(Parallax,2000)书中的一段经典:“……我们的思想在地平线扩展,面对思想的无限变化,我们在各个层面的价值观也需要重新定义[1]。”


现象学意义下的场所重构

    对万科中心而言,其首要的特质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场所实践无形的“海水”悄然褪去,留下建筑架空在开阔的场地之上,架空的建筑底部形成对流通风良好的微气候,吸引着人们在炎炎夏日再次驻足休憩;混凝土核心筒外附的一层磨砂玻璃,与上部结构在材质上的对比,强化了“漂浮”效应。建筑形态的弯转起落与零乱多变的周边环境形成戏剧性的空间拓扑关系,功能上复杂性也将在长久的使用之中进一步延伸场所体验上的多种可能性。

    如果将这种场所试验放在更大的中国城市问题之下进行考量,不难发现当今中国的大城市面貌正在形成柯布西耶在《明日的城市》之中所预言的巨幅卷构。高耸的塔楼、快速的交通干道、空旷的城市广场,以及无可复加的雷同感。上海、北京之类的城市尚可通过重新挖掘历史文脉还保持一份城市肌理上的特征,而深圳这样的“速成品”又该如何维系住特质?对于这个在短短二十多年内迅速崛起的都市,霍尔欣赏其“令人激动的繁华和混乱”,也指出这是一个“机会主义泛滥的地方”。他曾扬言:“新资本主义的入侵,把过去水平意义上的城市变成了高空与空地的混乱辅展。”(世界建筑2007.01)

    霍尔希望继续赋予城市某种“水平意义”,不是简单的水平延展,而是从场所出发的某种意志。尽管霍尔本人很少理论化地描述自己的设计哲学,但却可以找出一堆文献阐明他的工作出发点“既不是社会学的也不是功能性,而是基于现象学的场所理论”[2]。从霍尔早年的作品集《锚固》(Anchoring,1989)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段精辟描述:“建筑,作为一个(不可移动的)构筑体,受限于场所体验……通过与场所相融合并将场所精神凝聚,建造可以升华物质的和功能性的要求[3]”。

1 [2] [3
项目报道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