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语境下的体育建筑创作实践
作者:艾侠     来源:网络

一、体育建筑的历史溯源和时代精神

    无数案例可以证明,大型体育场馆能够代表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度最高的建筑文化和技术成就。而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这样的评论似乎还不够——体育场馆还在引爆更大的政治和经济能量,值得研究者和社会公众将目光聚焦在这些庞然大物上。


在世界范围内回顾,正统的体育建筑是希腊人的专利。早在公元前776年,古希腊就建造了建筑史上著名的奥林匹亚体育建筑群,包括狭长形的体育场和供运动员进行室内操练的体育馆等。到了古罗马时期,出现了圆形和椭圆形的体育场,并且颠覆了希腊时期借助山坡作为看台的做法,而采用了骨架和拱券结构,成为现代观演式体育建筑的雏形。经过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经停滞和演变,1811年,柏林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体育馆。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雅典体育场

    虽然体育建筑源于西方,但中国古代对此也并非陌生。儒家孔子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术中的射、御就直接关乎体育。古代中国人建造的球场、武场和体育学堂等,可以说是中国体育建筑的早期雏形。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建现代体育建筑,最早的实例是北京青年会露天体育场(1914)、清华学堂的体育馆(1919)、上海江湾体育场(1935)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真正的规模化发展还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大省会级城市相继兴建了一批形式朴素的第一代体育场馆。体育在中国逐渐由竞技体育转向群众体育,日益贴近社会生活,成为人们健身、娱乐、休闲和怡情的重要方式。

    2001713日堪称中国体育的转折点——北京被定为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从而预示着在中国将诞生一些世界最一流的场馆。各大省市的场馆建设也借奥运东风大肆筹备。然而,如果仅仅站在竞技场馆的本位思考,很难理解当代中国体育建筑足以作为社会现象的空前繁荣——事实上,包括北京奥运建筑在内的 新一代体育场馆正在演绎着一种超出建筑本体的时代精神,需要在更宽广的视角下进行研究。


北京奥运会大事件盛况

二、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多重语境解析

    当代中国建筑面临的各类语境之复杂,无以穷尽。但就体育建筑而言,还是存在一些具备共性的归纳:从社会语境上说,大事件的发生为大规模的场馆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从政治语境上说,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更新的规划能够在标志性的场馆建设上得到落实;从经济和商业语境上说,体育场馆布局及其与城市商业的充分融合呈现出复杂的运作态势,场馆的赛后运营也得到各方面的强烈关注。

1,从大事件到大建造——作为事件空间的体育场馆

    奥运会、全运会、大运会、城运会……连续的体育盛事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大事件的突出典型 [2]。城市作为集体意志的反映与集体记忆的缩影,潜伏着将各类重大事件的积极效应最大化的正当需求。重大事件作为城市在社会与经济转型期的特效药,对当代中国尤其适用。在中国改革开放及城市化进程之初,具备事件性的建筑往往是交通和会展类型,而如今,体育建筑一跃成为时代新宠。

    现代生活的高移动性和图像传播的发达,促成了事件性在极大的范围内以极快的速度被人们感知和参与。体育建筑作为重大事件的物质化媒介,其本身的建造活动也成为一种事件。奥运会的两大场馆——国家体育场和国家游泳中心,自中标之日起,其建筑哲学、技术创新、破土、竣工,已经为城市的重大事件而倍受各界关注。所以,当代体育建筑首先是事件性下的建造活动。


南京奥体中心

1 [2] [3
理论分析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