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语境下的体育建筑创作实践
作者:艾侠     来源:网络

1,微观世界的宏观建构——复杂构成下的全新语汇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最小的几何拓扑概念正在解决最大体量建筑的造型问题。很多人喜欢用鸟巢来形容国家体育场[10],但建筑师们(例如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似乎更乐意用另一个解释——中古代瓷器釉面裂纹肌理。精美古瓷的表面密布着细密的纹理,裂纹的生长形态是复杂而不规则的[11],但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可控性和秩序感。这种肌理从几厘米见方扩大到包裹一个足球场的硕大体量,复杂之中蕴涵着强烈的动感轨迹,成为令人惊叹的建构奇观。与它一街之隔的国家游泳中心[12-15],在设计竞赛之时,多位国际一流的建筑师在的主题下发挥了形态各异的创作,有鱼骨也有波浪,但最终是一个包裹着蓝色泡泡的盒子取得了胜利——这是在所有竞赛方案采用的灵感来源中最为微小的一个。自然界的泡沫远远小于人的身体尺度,但放大后的拓扑形态却呈现出令人震撼的美学效果。基于空间多面体结构的延性钢架,加之可充气的ETFE薄膜,让最初的建筑设想在技术层面稳稳落定。


山东海阳体育场

   

    同类的设计案例还有2008年的山东海阳体育场[16-17]。海阳是一座临海城市,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金色沙滩。建筑师将海底珊瑚充满孔隙的浪漫形态放大为体育场的罩棚和维护结构,成为地景式的有机形态,也戏剧化地贴近了沿海城市的发展命题。

    微型而复杂的拓扑构成在自然界无奇不有,只要建筑主题和技术手段能够匹配,类似的案例会越来越多。密斯曾经说过少即是多,这句话在今天也许还有另一种延伸涵义——“小即是大Tiny is huge)。

2,地域特征与有机形态——技术之下的文脉隐喻

    曾经有一个时期,地域几乎从现代建筑的语汇之中消失。而现在,它又变成建筑师最津津乐道的主题。有很多建筑手法可以表现地域及其文脉特征,但最易在学术界和大众审美之间取得平衡的做法莫过于对有机形态的模拟。十多年前,体育场馆与有机形态的结合,还仅仅限于那些随处可见的白色张拉膜。而现在,随着设计软件的进步和结构体系的发展,地域文脉对有机形态的需求可以通过很多有趣的构想加以实现。


济南体育中心 东区三馆的组团关系

    2009年建成的济南体育中心一场三馆是今年全国运动会的主赛场[18-22]。业主在设计之初就将地域文化与先进技术作为明确的设计要求。对济南城市而言,留存百世的古老诗句四面荷花三面柳成为建筑师首先关注的文化隐喻。在规划条件的限制下,建筑师将场馆分成东、西两个组团,形成双轴对称的布局,也恰好生成二元呼应的关系。于是,东区体育馆(12000席)以荷花为母题,呈现花瓣状层叠的肌理,在结构上采用国内最大的弦支穹顶体系,两翼的游泳馆与网球中心宛若荷叶环绕;西区的体育场(57000席)以柳树为母题,折板型悬挑空间桁架结构体系构成的成组结构单元的造型从屋盖向墙面延伸,使人们联想到倒垂的柳叶,轻盈而富含韵律。不论东荷西柳的称谓雅俗与否,这组映衬在山峦背景中的建筑群已经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引着济南从西部旧城向东区新城的发展。


杭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

   目前正在设计之中的杭州体育中心(NBBJ+CCDI)更是将有机形态推向极致[23-24]。主体育场(80000席)的造型源自钱塘江沿岸的冠状植被白莲花,而内部的红色看台恰似花蕊的隐喻。建筑师希望将花瓣状的外表皮分解成一系列相互联系但又不尽类似的部分,在提供自然通风的同时,寻求一种文脉上的呼应。在技术手段上,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延续了济南体育场的开孔金属板+纤细钢杆件的建构体系,并通过覆盖ETFE膜来实现江南丝绸般的编织肌理,让建筑体态更为轻柔。

    同类的设计案例还有CCDI新近承接的江阴市水上运动中心[25-27],建筑柔美流畅的曲线可以比拟蚌壳的有机造型,也暗示着更多关于江河、流体的遐想。

四、结语

    从目前中国体育建筑的创作格局看,国有大院和境外机构曾经垄断了绝大部分的设计业务:建设部院、北京院、上海院、各大省院等等长期占据着这一领域的领先位置;而HOKCOXGMPNBBJPTW国际体育专家也在中国频频斩获大型项目。自2003年起,CCDI(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以体育事业部的形式开拓专业化的体育建筑设计服务,在国内也不失为一股新的力量。前文提及的几个工程实例,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对当代中国体育建筑创作的思索。不论如何,现有的尝试和突破必将成为历史的片段,而真正的归纳似乎还有待时日——毕竟,建筑师们还在复杂的语境之下继续上演着一幕幕惊喜。

参考文献:

Charls JencksNew Paradigm in Architecture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Alex PasternackNational StadiumARCHITECTURAL RECORD, 2008/07

Clifford PearsonNational Swimming CenterARCHITECTURAL RECORD, 2008/07

马国馨,体育建筑论稿,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罗鹏、梅季魁,大型体育场馆动态适应性设计框架,《建筑学报》2006/5

冯琰、樊可,城市经济背景下的体育建筑分析,《建筑师》2008/3

唐可清、潘佳力,城市重大事件与事件空间,《时代建筑》2008/4

 

[1] [23 
理论分析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