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简述
作者:李明华     来源:网络

图书馆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模式的变化,使得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不断发展与变化,对中国近现代图书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

1. 图书馆理念与图书馆建筑文化
图书馆建筑文化涉及图书馆理念及图书馆建筑理念。图书馆建筑实体是为图书馆的使用要求而建造。图书馆建筑文化与图书馆文化本身有很大的关联。对图书馆的职能、服务对象等方面的理解与要求在变化着,因而对图书馆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之中。20世纪初中国的图书馆建筑功能比较简单,能收藏几万册图书、供几十人同时阅览。100年之后,赋予图书馆许多职能,出现了现代图书馆理念:图书馆的社会职责是积累文化、传播知识,要承担人类的知识信息资源供社会广泛共享的重任;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重要基地,是一个国家、地区文化发展的标志;图书馆是人与知识、读者与馆员、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场,要成为一个文化中心。正是由于这些新图书馆理念的逐步确立,图书馆建筑理念也大大拓展了。

图书馆建筑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内涵,包含着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形制与风格、技术与设施、环境与氛围,及其所体现的服务精神、管理模式,它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图书馆建筑文化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每座图书馆建筑各有其个体特征,参与创造着、又显示着某一时代、某一地域、某种设计理念、某种形制和风格、某类服务管理模式的共同特性。图书馆建筑文化是由以下这些方面组成的:政府部门对图书馆建筑的有关规章、图书馆建筑的规范、关于图书馆建筑的理念、在图书馆建筑中人与建筑的关系、图书馆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图书馆建筑内外的文化特色、图书馆建筑的形制与风格、建筑布局与图书馆服务模式、技术与设施的变化与影响、图书馆建筑的改造及文化氛围再创造,等等。

2. 清末民初的图书馆建筑
20世纪初最早专门建造的图书馆当推绍兴的古越藏书楼,此建筑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1903年建成,1904年正式对外开放。据其创办人徐树兰进呈的文件记载,占地16分,建房4进,前3座为楼房分藏书籍,并设60座的阅书所。当时有楼图1册,惜已不得见。古越藏书楼址在今绍兴市胜利西路,门楼尚存,此处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从古越藏书楼的形制看,它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分设藏书、阅书、阅报3个处所,向公众开放。有书目6本供读者查检,其收藏除中外图书外,还有各种图画包括教科图、地图、实业图,以及各种学报、日报,此外还有理化学器械及动植矿物标本作为读书之助。古越藏书楼有完备的管理制度古越藏书楼章程,规定了开放时间及读者登记与阅览办法,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及员工,且还有方便读者的服务措施免费供茶水,可代办午餐。[1, 2

清末罗振玉《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对于创设办法有8项内容,其第1项就是择地建筑图书馆宜建于往来方便而远市嚣,不易罹火灾之处。规模宜宏大,须约用地四五十亩,预留将来推广地步。至建筑式样,宜调查各国成式而仿为之。其经费至少之数,约须一百万金。分三期筹备之,每三年为一期,九年而全部告成。每三年中筹三十四万金,度支虽奇绌,尚不至难办也。(供建筑及购书共计之)但调查既须时日,而建筑与搜书,亦非旦暮间所克办,则事几之决,不可缓矣。3

关于筹建京师图书馆,张之洞宣统元年(1909)记述:按图书馆之设,经划已久……。学部奏折称:本年应行筹备者,有在京师开设图书馆一条,奏蒙允准,钦遵在案。自应即时修建馆舍,搜求图书,俾承学之士,得以观览。惟是图书馆为学术之渊薮,京师尤系天下观听,规模必求宏远,搜罗必极精详,庶足以供多士之研求,昭同文之盛治。……至建设图书馆地址,必须近水远市,方无意外之虞。奏折提出了勘寻修建京师图书馆打具体地点。[4, 5

清末(1910年)关于图书馆的官方文件《学部奏拟定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共20条。《章程》中有数条对图书馆建筑方面作出原则规定,第4条:图书馆地址,以远市避嚣为合宜。建筑则取朴实谨严,不得务为美观。室内受光通气,尤当考究合度,预防潮湿霉蚀之弊。5条:图书馆应设藏书室、阅书室、办事室。7条:图书馆收藏图籍,分为两类:一为保存之类;一为观览之类。8条:凡内府秘笈、海内孤本、宋元旧椠、精抄之本,皆在应保存之类。保存图书别藏一室。由馆每月择定时期,另备券据,以便学人展视。如有发明学术堪资考订者,由图书馆影写、刊印、抄录,编入观览之类,供人随意浏览。9条:凡中国官私通行图书、海外各国图书,皆为观览之类。观览图书,任人领取翻阅,惟不得污损剪裁及携出馆外。6

两江总督端方奏请光绪皇帝后,创办江南图书馆,馆址在南京龙蟠里惜阴书院旧址,建造了前后两幢西式楼房,1910年竣工,同年11月对外开办阅览。[7

浙江提学使袁嘉谷于宣统三年(1911年)上《请改杭州行宫为图书馆疏》[8],浙江巡抚增韫向朝廷《奏勘定图书馆地址折》[9],提出将杭州西湖孤山圣因寺行宫内文澜阁旁空地建浙江图书馆。是年5月孤山馆舍动工兴建,次年夏落成,19133月对外开放。这座专门设计建造的图书馆建筑位于文澜阁西侧,是一座外形为西式楼房的2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878㎡。此楼重实用而少装饰,进门为正厅,中设楼梯便于读者上下,上方为玻璃天窗,四周为书库、特别阅览窒及办公场所。外墙窗户均布排百叶窗用以遮阳护书。这座经历百年的专用图书馆建筑经过大修保持着原有格局与风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为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馆舍。[8

3.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
民元以后至日寇侵华之前,中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均有发展,出现了不少有代表性的图书馆建筑。 

据《北平图书馆协会会刊》1929年第2期记载:清华大学图书馆于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兴建,1919年竣工。[9]清华学堂图书馆是一座2层图书馆建筑,采用当时流行的欧美图书馆建筑格局,形平面,左右对称,将不同的使用要求分开布置,主层在2楼,阅览室在前部,位于主层两侧。借书处住于2层正中介于阅览室与书库之间。底层是小房间,作为研究室及行政办公用房、采编部门,自成一区,与读者活动区互不干扰。书库在后部。采用铸铁书架和3层堆架式结构,层间甲板用玻璃地板,以改善书架下部的光线。[10]清华图书馆按当时图书馆管理的要求将藏、借、阅、管各部分明确分开,对后来许多年中国图书馆建筑的总体格局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清华图书馆于30年代接建了一部分,1991年再次进行了扩建,与老馆舍相衔接,外形上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

1922年建成的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是仿西方图书馆格局建造的,平面也是形,阅览在前书库在后,借书处在中间,主层设在2层,底层为办公业务用房。建筑为2层,其外形采用西方古典建筑样式,门廊有4根爱奥尼克式立柱。此馆于1933年扩建,后部接建了书库,而接建部分与前面的阅览室、原书库之间形成了2个天井。[11]此种格局有利于通风采光,后被许多图书馆所采用。

在北京海淀的燕京大学图书馆于1926年落成开放, 建筑面积6480㎡,可容藏书30万册,设阅览座位260个。[12]解放后北京大学迁到海淀原燕京大学校址,这座仿古式建筑在许多年里作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总馆而被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造得最晚、规模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建筑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镇的嘉业堂藏书楼。沪上富商藏书家刘承干于1920年在故乡购地斥金20万构筑藏书楼,1924年落成。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处占地20亩的江南园林,亭台桥廊,假山石岛,花木扶疏,楼居园中,园内有池,园外有河,围绕书楼和花园的河道长达456m。书楼正门朝南面对花园,是一座2层回字形回廊式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936㎡,分前后两进,每进面宽7间,左右厢房告6间,共52间,中间为300㎡的大天井。刘承干搜罗图籍历20年,全盛时期达1.3万部18万册60万卷,嘉业堂除藏书外并重刊印,故书楼东侧有平房4进面积777㎡,用以雕版、印书和贮藏书版,及书楼编校人员工作用房和刻工起居室。藏书楼对防火、防潮、防虫、通风等都有缜密的考虑与周到的设计,加以精心构筑。而楼内各斋室楼堂的楹联书画,皆出于名家之手,画屏装饰均极考究,书橱书箱书架及桌椅几凳用上好木材精工细作。整座藏书楼堪称佳构,颇具文化魅力。刘承干在解放后将嘉业堂藏书楼捐给政府,拨归浙江图书馆管理,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3

1 [2] [3] [4
图书馆理论分析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