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简述
作者:李明华     来源:网络

清华大学吕樾编《图书馆建筑设计》197912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建筑专著,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图书馆界建筑界的重要指导。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发展
现在使用的图书馆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以后建成的。今日中国的图书馆建筑与以前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北京图书馆新馆工程筹建,从197310月周恩来总理批示算起,至198710月新馆落成开放接待读者,历时14年。邓小平题写了北京图书馆馆名。万里副总理按照周总理的遗愿亲自领导和全面关注着这项中国最大的文化工程建设,万里说:我们国家穷是穷,再穷也要把一个国家图书馆搞好,[22]他特别强调中国应有一个世界第一流的图书馆。[23]北京图书馆新馆选址在紫竹院公园之北邻,园馆相依,山水相映,环境优美,幽静宜人,位置适中,交通方便。馆区占地7.42公顷,其北预留2期发展用地。北京图书馆工程设计第1轮共征集110多个方案,经几轮筛选,将10个设计单位共29个方案、26个建筑模型,于197510月进行公开展览,征求各界意见。之后集中提出6种类型9个方案,于19761月再次公开展览征集意见。从19795月开始,设部设计院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共同进行新馆工程的扩大初步设计。1981, , 3月国家建委批准了北京图书馆新馆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建筑面积140226㎡,可容藏书2000万册,各类阅览室36个,读者座位3000个。北京图书馆的造型具有民族风格,雄伟庄重,突出显示中华悠久历史及国家的气魄。馆区建筑密度40.3%,不但借景紫竹院公园,而且馆区内有大片绿化,并有大面积的内庭院,形成馆在园中的格局。建筑平面为H形严谨对称布局,立面起伏有变化,屋顶用孔雀蓝色琉璃瓦覆盖。正门朝东面向白石桥路,读者主要从南入口进入。全馆以书库为中心,分为东楼区、南楼区、北楼区、行政办公楼区、及展览厅、报告厅。正立面主楼檐口高距地22m,大屋顶标高32m。书库地上19层地下3层高61m。室内环境设计,着意为读者营造舒适安静的阅览环境和为馆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不作豪华的装修和装饰。而3处不同风格的壁画为内部空间环境增添了艺术色彩:正门文津厅古朴的巨型紫砂陶板壁雕《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展现了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正对出纳厅上部墙面大型陶瓷壁画《现代与来来》表现人类对光明的向往和无限追求,生动地说明图书馆是人类的知识文化宝库,书籍是人类追求光明未来的利器;贵宾室精致的壁毯《丝路情》,表现出东西方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各国人民的友谊历久弥深。这些都有效地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为广大读者及国外友人所喜爱。

20多年间,大批有着丰富文化内涵、良好内外环境、方便读者阅读研究与交流、广泛采用新技术的图书馆建筑,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现化化,造福于广大读者,并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标志,当地亮丽的文化景观。突出的实例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86)、深圳图书馆(1986)、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1990)、上海图书馆(1997)、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1998)、南京师范大学敬文图书馆(2001)、苏州图书馆(2001)、浙江万里学院图书馆(宁波,2002)、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图书馆(2002)、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新图书馆(2002)等。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逐渐走向丰富、繁荣、全面、多元、人性化。

1)中国制订了《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38-87》于1987年施行,10年后进行修订,《JGJ 38-99》作为强制性行业标准于1999101日起施行,促进了图书馆的现代化。[24

2)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建筑与设备专业委员会组织了许多的活动,团结和带领了一大批有志之士,立足国情,面向未来,进行广泛的研究探讨与交流,取得丰硕成果。

3)图书馆界和建筑界多年来共同切磋,总结中国图书馆建筑的经验,形成共识,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原则:适用、高效、灵活、舒适、安全、经济、美观

4)新建图书馆的选址和用地,公共图书馆更多偏向于在城市中心区域以方便读者来馆,也有安排在新老城区结合部的,或与其他文化单位一起成为城市的文化中心。建设基地求宽敞,以便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及留有发展余地,并力求馆中有园,园中有馆的意境。

5)图书馆建筑争取好的朝向,适当布置内庭院,以尽量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减少能源消耗。绿色建筑生态图书馆的新理念也已有提倡,并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6以人为本取代了以书为本的设计思想,图书馆建筑的理念倾向于人性化,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奉为定律,为读者创造舒适宁静优雅的阅读研究条件,同时重视为馆员创造方便舒适高效的工作条件。

7)图书馆建筑越来越向开放式、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发展,图书馆既是知识宝库,又是信息集散枢纽,并成为重要的社会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学术交流中心。馆内各部分用房比例发生很大变化,用于报告、会议、展览、培训以及供休闲活动的空间占更大比例。

8)开架服务已成为管理模式的主流,在同一大空间内实现阅、藏、借、查、咨、管一体化成为新潮流;有些则在全面开架的条件下,把总出纳台、咨询台放在门厅内。

9)空间格局以文献信息的利用为中心,平面布局灵活多变,不再拘泥于陈规旧套。多数图书馆内部采用连续开敞的大空间,减少固定隔墙,全馆或局部统一柱网、层高、荷载,以尽量增加其布置的灵活性,并能适应未来变化调整的需要。

10)现代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多种文献载体的保存与利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空气温湿度调节技术、安全防护监控自动化技术、综合布线技术、智能化建筑技术等。

11)建筑造型风格多样化,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得到尊重和发挥。北京图书馆的民族风格,上海图书馆运用了外滩建筑的元素而成的海派风格,北京大学新图书馆的大屋顶与周围建筑相和谐,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保持其文脉得以承袭,绍兴图书馆造型吸取越文化元素,云南大理自治州图书馆的白族建筑风格等,都是成功的范例。

12)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注重内外文化氛围的创造。许多建设单位请装饰公司专门设计创作。门厅有韵味丰富的壁画,室内及廊道有字画艺术品,馆前及内庭有名人雕塑或主题小品,都成功地表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名人题词或题写馆名也为新建筑彰显人文色彩。

13)高等教育重视图书馆建筑。东南大学鲍家声教授培养了多名研究图书馆建筑的硕士,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张树华教授的一名研究生以图书馆建筑为题写硕士论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戴利华教授也招收硕士生。单行主编《图书馆建筑与设备》作为高校教材出版。[25

14)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出现了如《图书馆建筑的哲学》[26]等许多高水平的论文。从1980年至今在刊物上发表图书馆建筑与设备的文章达1600篇以上,[2728]出版专著、文集、图集40余种。[29] 有些图书馆把新馆建设资料汇编出版。

15)建设单位聘请对图书馆建筑有专深研究的专家为参谋顾问,协助规划,出谋划策,促进了先进图书馆建筑文化的传播应用,提高了图书馆建筑设计水平和图书馆管理水平。

16)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为中国内地捐资建造图书馆,范围广影响深远,为图书馆建筑现代化带来许多良好条件,推动了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的繁荣发展。[30

17)海峡两岸图书馆界建筑界频繁来往,1999年和2003年分别在台北和北京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学术研讨会,相互切磋,为共同繁荣和丰富中华图书馆建筑文化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成效卓著。[31

18) 中国学者参加国际图联(IFLA)图书馆建筑组的活动,多次邀请国外图书馆建筑专家来华讲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新图书馆,聘请国外专家为建设顾问,派员出国考察图书馆建筑,以及吸引国外建筑师参与中国新图书馆工程的设计工作,都提供了对国际图书馆建筑文化作借鉴和比较的机会,有利于丰富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获得更大的提高。

李昭淳提出:发扬民族文化、注重地方特色、强调时代特征是建筑界的追求,而弘扬民族文化是第一位的。图书馆建筑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中华文明的结晶。现代感强,功能好、技术新的建筑,同样可以通过文化要素的原创重构,传达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文脉的涵义,关键是探求传统现代的最佳契合点,而不是对西方某种主义等等的临摹和堆砌。[32
高冀生认为:北京图书馆新馆、上海新图书馆不论就其建筑设计、技术水平,以及造型艺术上,都堪称为中国现代图书馆建筑的代表,其中有许多经验可为后人总结和吸取。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图书馆的建设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33

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创造应由业主、设计师、馆员和读者共同来进行。图书馆建筑文化的重要参与者、评判者和最终享用者是社会公众,是广大读者;建筑是同大街上的人对话。因此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必须把公众的视角和读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1] [23 [4
图书馆理论分析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