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万达商业地产“鱼骨式”开发模式的设计策略
作者:李海龙     来源:万达商业规划院建筑二所

建筑设计是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成果综合解决设计矛盾的过程,也是一种有目的的空间极其环境的建构过程,同时还是一种生活设计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建筑设计媒介完成。建筑设计是一种创作活动,设计师必须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并发现建筑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某些规律与方法。对于一般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来说,一般的规划设计属于线性流程(图2-1),有其严重的弊端;而以万达商业地产开发流程为代表的“鱼骨式”开发流程,则彰显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1.常规民用建筑规划设计策略

1.1常规民用建筑规划设计策略现状

普遍认为,中国的设计业态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1980年至1990年是纯粹的模仿(copy)阶段;1990年至2000年是追随(following)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内的公司开始在模仿国外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小变动;2000年至2010年可以视为本土设计崛起(localization)的阶段,也就是开始根据中国用户的喜好来对现有产品进行本土化调整和改良性设计;2010年至2020年则将是创新(innovation)阶段,我们中国设计将会有世界一流影响力的品牌,他们将为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带来完全独立的创新性设计。国内设计公司的特长在于计算机操作能力强、人员充足、开发速度快。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设计行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即还仅仅停留在造型设计的层次上,缺乏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系统思考的能力,调查、策略、流程,运营等能力较弱,同时由于经验和技巧不足,设计质量不高,设计流程中各阶段的工作比较粗糙。按我国现有的传统设计流程,参与设计的人员逐次参与、逐步完成各部分的设计任务,因此可以称作为“线性化”设计程序,这样使得后面阶段的优化难度增大,也因此,建筑性能处于被限制的常规水平,很难实现真正的建筑可持续性能。

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单一,且缺乏交流。传统建筑设计过程各专业之间的联系比较分散,设计专业犹如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的行星。各专业各自考虑自己的问题而较少进行交流,不能集成一体。由于缺乏交流,设计就难以被彻底优化,也因此会付出昂贵的重复劳动。所以,具有最好建筑外立面设计的方案也许具有较差的建筑性能。建筑师一般负责前期设计,对节能、环境等措施没有深入而系统的理解,参与后阶段设计的给排水、暖通、电气工程师虽然可以积极应用新技术提供先进的供热、制冷、照明、智能化等系统,但由于是后阶段的参与,带来边缘性的建筑性能提升。原因在于,在设计后阶段引入高性能系统无法弥补设计前期的不协调设计而引起的缺陷。因此传统建筑设计模式并不能真正高效利用各种绿色建筑技术。

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因素重视艺术,且忽视技术。传统设计过程更关注“建筑功能”,直到今天,建筑仍被视为一门艺术,重视艺术与构图。虽然有点是设计过程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设计过程也能做出根本性的变化与创新,但是建筑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筑造型与外观,以及空间关系与虚实关系的整合,忽视了视觉显现之外的设计因素(诸如社会因素与技术因素)。还由于缺乏有组织的研究、过时的规范,都制约了建筑设计的突破。举例来说,目前大型购物中心的防火技术规范,就出于空白状态,绝大多数大型购物中心不得不通过消防性能化的途径来实现。

图1  线性开发流程(图片来源:自绘)

对于一般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来说,一般的规划设计属于线性流程(图1)。一般的线性开发流程,主要特征是招商后置。由此引起的后果便是设计修改、工程拆改、成本控制难度。开发过程不同的主体分阶段介入时,各个环节专业缺乏沟通平台,无法保证专业化介入的深度,项目整体的控制与把握难以保证。例如先前国内的Shopping Mall普遍都是综合性建筑,商场、酒店、写字楼规划为一体,一般的形式是裙楼部分做商场,裙楼以上为写字楼和酒店。这种规划方式通常都是以写字楼和酒店为核心,主要满足写字楼和酒店的整体设计,相比之下商场则是配套部分,其设计都必须首先满足写字楼和酒店的整体规划后才是商场部分。这种规划思路一般很难保证商场部分在形状与采光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北京的东方广场就是一个以几组写字楼为主体的大型建筑组合体,总建筑面积达76万平方米,东西长达500米,位于首层和地下一层的东方新天地作为辅助性的商业设施不得不维持这种格局,当顾客在长达几百米的走廊中购物时难免会疲劳。


1.2 线性开发流程案例--北京金融街

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图2)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二环南侧,总用地面积3.3公顷,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购物中心7.4万平方米、丽嘉酒店4.1万平方米、健身俱乐部0.53万平方米。设计时间为2002年,竣工时间为2007年,属于区域型商业中心。


图2  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图片来源:自摄)

1 [2] [3
商业设计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